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

請到下列網站欣賞動人心弦的「搖嬰仔歌」


不同的親子關係






由於家中在豬年年底前新增了一隻小豬,我在肯塔基州整整閉關幫傭了一個月。從早到晚,除了天天想念加州的陽光外,就是和大小孫子鬼混。大孫子正處在「兩歲娃兒狗都嫌」的the terrible twos年紀,家裡到處設圍欄,試圖將他「關」在安全的區域,所有櫥櫃加裝反釦機關,仍被他一個個地發現突圍的方法,於是鍋碗瓢盆全成了他的打擊樂器,不亦樂乎!兩歲是第一次開始與人產生「權力鬥爭」的時期,誰的意志力(will power)強,誰就得勝。有些父母或照顧者在筋疲力盡之後,採取投降策略來解決問題。小孫子早產一個月,目前仍悠遊在混沌一片的「自閉期」(autistic stage),只要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,就搞定了。

在大孫子午睡和晚上睡覺前,我常哼唱兩首中西不同的催眠曲來哄他入睡。一首是由呂泉生作曲,其岳父蕭安居先生和畫家盧雲生先生分別填詞,頗能代表台灣父母心聲的「搖嬰仔歌」。此曲曾在1993年入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歌曲之一;而另一首則是來自布拉姆斯的「搖籃曲」。當我細細去品嚐這兩首歌詞中的意境時,發現它們述說著,也代表了在東西兩種民族文化特性下的不同親子關係。

首先來談談布拉姆斯的「搖籃曲」。此曲有不同的歌詞,大同小異,僅以我記憶中的歌詞,和布拉姆斯的原文翻譯歌詞片段,分訴於下。

寶寶睡呀,快快睡,窗外天色已黑。
小床滿插玫瑰,晚風吹入夢寐。
靜靜聽,寂無聲,寶寶睡在床上。
好寶寶,安睡了,願你睡到天明。

甜甜的睡去,小寶貝,
天使都在附近照看著你。
無聲的夜,安渡著你上達
那愛的夢園地。

前面一段的歌詞,有許多客觀環境上的描述。在西方的家庭,以美國為例,在嬰孩出生前,大半的父母都是費盡心力,安排布置一個溫馨、安靜、可愛的嬰兒臥房,來迎接新生命的誕生。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,就訓練他的獨立,少有與父母同床而睡的,他們認為這是極不安全的,父母因疲憊熟睡時,棉被、枕頭容易蓋住嬰兒,甚至壓到嬰兒也不自知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親密而理性的,時刻親吻擁抱,「我愛你」不絕於耳。但對孩子行為上的教養,則大多清晰有序,採用「行為養成術」(behavioral modification),賞罰分明,並善用「增強法」(reinforcement)來塑造孩子優良的行為。

第二段原文翻譯的歌詞,則顯示出宗教信仰是維繫西方社會道德和家庭安定不可或缺的力量。他們認為孩子是上天「賜予」、「託管」的禮物,孩子平安的成長,除了父母悉心的照顧,每個孩子都有護守天使的陪伴和助佑。他們是父母的孩子,也是神的受造物,父母不能只一味地據為己有。依著年齡的增長,要放手,要尊重其個人成長上的自由意志,不能以父母的權威高壓孩子,孩子不是用來滿足父母「未完成的夢」的工具。
再來看看呂泉生的「搖嬰仔歌」,它後來普遍流傳完整的歌詞共有六段,由嬰孩時期述說到孩子長大,結婚生子,父母殷切疼惜的過程和辛勞。每段都是以當時家鄉婦女們邊抱著嬰孩邊唸著:「嬰仔嬰嬰睏,一暝大一寸;嬰仔嬰嬰惜,一暝大一尺」為開頭的。後面的六段歌詞分別是:

1. 搖子日落山,抱子金金看,你是我心肝,驚你受風寒。

為許多中國父母來說,孩子如同黏在心上的一塊肉,彼此的連結、依戀很深,孩子的一顰一笑,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。

2. 一點親骨肉,愈看愈心適,暝時搖伊睏,天光抱來惜。

「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。」看在眼裡,疼在心裡,對自己的「產品」十分滿意,越看越歡喜。

3. 同是一樣子,哪有兩心情,查甫也著疼,查某也著晟。

一般的樣版印象都認為「重男輕女」是中國農業社會的普遍現象,但這段歌詞卻告訴我們養育孩子要男女平等,沒有差別心。男孩要疼惜,女孩也要栽培。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的觀念,並非人人贊同的社會準則、規範。

4. 細漢土腳爬,大漢欲讀冊,為子款學費,責任是咱的。

在一般中國父母的觀念裡,孩子從小到大,一切生活上的所需,父母都盡量無條件的供應。尤其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」孩子的學費是父母要操心張羅預備的,我們只要經濟能力許可,大多不忍心要求孩子要出去打工,賺取自己的學費。反倒是,我常聽聞一些青少年想打工賺零用錢,父母會好言相勸:「只要專心用功,以後賺錢的機會多的是,現在為了賺些小錢,影響學業,得不償失呀!」只有在拗不過孩子的堅決意志,才會勉強答應。

5. 畢業做大事,拖磨無外久,查甫娶新婦,查某嫁丈夫。

父母總是懷著希望,等孩子長大,拿到學位,功成名就,能嫁娶好人家,父母的一切辛勞不會太久,也是值得的。

6. 疼子像黃金,晟子消責任,養恁到嫁娶,阮才會放心。

從小把孩子捧在手掌心,像黃金寶貝一樣的疼著,養育栽培孩子,完全是父母的責任,並不要求回報,並不是人人都有「養兒防老」的期盼。多麼無私無我的愛與親情!只有犧牲與奉獻,不要求孩子還報「返哺之恩」。直到孩子成家立業後,父母才放下親職的責任,安享晚年。有些因成年子女的工作忙碌,許多祖父母可能都還要繼續負起教養孫輩的責任,名之為「含飴弄孫」,獲享「天倫之樂」。

以上所述,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傳統的中國(東方)社會才會有的現象,現在的開明父母親職,其實東西方沒有太大的差別。

我從肯塔基州回到加州後,幾乎每天都看到在十八號國際電視台的一個廣告。副台長歐瑞德是一個中國通,他以其洋腔洋調的中文,大力鼓吹父母購買「哈佛錄取內幕」的DVD。一位像是中國母親的女士,則用英文回應說:「我想盡辦法去瞭解,『我』能做什麼,(然後改口為『我們』能做什麼,)才能使他(孩子)顯得與眾不同…(而得到名校的青睞。)」

如果根據心理分析學派大師弗洛依德 (Freud, Sigmund)Parapraxes 或slips of the tongue的說法:人在無意間說溜嘴的話,才是這個人在他的潛意識中真正想說的話。那麼,我們可將這位女士所說的話解讀成,「視孩子上長春藤大學為『己任』」,大概是與她的原意相差不遠的。
原來,儘管在網際網路如何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,傳統文化對親子關係的影響,對親情的執著,父母對子女的多少關懷、多少期待,其實都還是根深蒂固地深植在父母心中,這份屬於「根性」的親情,隨著呂泉生的「搖嬰仔歌」,世世代代繼續徐徐傳唱出…。

無論專家學者們如何呼籲,父母與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界限(boundary),才是最有益孩子的成長。但是,父母這種無怨無悔的付出,還是能讓人不禁感動得淚流滿面。

移民家庭的親情園地



直到今天,相信美國仍是一個移民者築夢的主要國度。雖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,如今已走過百年來歷經戰爭國難,生離死別的痛苦歲月,而逐漸發出陣陣「起飛」,「崛起」的聲浪,但是「移居海外」仍是許多華人選擇的生活方式。

無論是在何種情境下,使用何種管道來美,在新移民生活的適應中,每個人都有一篇篇心路歷程的精彩故事可述說。有磨難,有成就;有辛苦,有喜悅;有挫敗,有榮耀;有憂愁,有寬心…。這一切如果有一群能夠「聆聽」的朋友,彼此分享,甚至是一位專業的「聆聽者」,接受你想吐露的心聲,瞭解你所走過的路,幫助你面對難題,挖掘你內在的智慧,超越困境…,那是一種幸福。

家人,婚姻,親子的各種關係,在人生舞台上,扮演著樞紐的角色,要求你「用心」去經營。為移民的華人家庭而言,可能大多數最看重的,還是我們的下一代如何能在這塊美麗的新大陸,嶄露頭角,出類拔萃。於是,世界級的長春籐大學或著名的公立大學,多了許多亞裔(華裔)的面孔,高科技工程師,醫師,會計師…等白領階級的職場,為亞裔預留位置,近年來更多華人家庭鼓勵我們的下一代進攻美國的政治圈,以贏得領導決策的權力。

移民的華裔家庭,真的是一片光明,前途似錦嗎?少數成功者的光環能掩蓋所有的黑暗角落嗎?能醫治那些力爭上游的孩子們在心理上可能遭受過的傷害嗎?能撫平眾多的家長在美國教養子女過程中所經歷的慌亂,無力,頭痛,甚至寢食難安嗎?

在一切講究「品質」的現代社會,什麼是「高品質」的生活方式?也許在工作重大壓力的餘暇,美食,華服,名車,豪宅,旅遊,攝影,音樂,藝術…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除此之外,您一無所缺了嗎?「父慈子孝」已成為歷史名詞,現代的「親子溝通」,「親子關係」又是如何?它們值得您的重視並投注時間與精力去耕耘嗎?

這裡(南加州爾灣市)有一群好父好母,每星期撥出兩小時,參加一個由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博士所講授的「親情園地」課程,共計十八講,您願意成為他們之中的一份子,一起開發、灌溉這個園地嗎?

無論您現在是否扮演父母的角色,您是您父母的兒女,您的父母曾經是他們父母的兒女,您現在或將來可能成為您孫輩的祖父母,無論您在那個位置,結婚或單身,您都在家人關係的網脈之內,您同樣需要愛與親情。不是嗎?歡迎每個「您」來參與同行。目前還是免費的喔!

詳情請電949-857-0299,或email: ouyangcounseling@gmail.com,
skype: psyouyang, 部落格: http://ouyangcounseling.blogspot.com/

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

移民生活

姓名之累

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
不願意放棄養育我,培育我數十年的娘家姓,何況中國人「坐不改名,立不改姓。」為
了表示不忘本,我的名字變成了堂堂煌煌一大串的五個中文字,再加上取個英文名字以方便
美國人的正確發音。英文名字的排列次序與中文不同,名在前,姓在後,這下麻煩可大了。☆
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 ☆


雖然自從電腦科技興起後,各種儲存資料的方法日新月異,又因環保意識的覺醒,避免過渡砍伐樹木,節省紙張使用,盡量使用再造紙… 等觀念漸漸為人們所關注,但我猜想,美國仍是全世界使用紙張最多的國家之一。

自從移民美國的第一天開始,既不停地面對大量的紙張作業,舉凡買車、考駕照、銀行開戶、申請信用卡、租賃公寓、辦理社會安全卡…等在美生活所必備的基本需要,均是蟹行文字的文件一堆又一堆,到處要你簽名,而非蓋章了事。

一個人的姓名大半是由父母或長輩所賜,如果中間不因各種原因而更改名字,大概這名字就會跟隨你一輩子。在台灣,即使結婚也不流行冠夫姓,尤其在女權運動高漲後。

本家姓楊,夫家姓歐陽。大概由於歐陽是少數姓,比較特別,而且容易記住,因為歷史上有大名鼎鼎的歐陽修,演藝界有名揚海外及東瀛的歐陽菲菲,因此在台灣時,每次向人報告我的名字,對方都會自動轉換成:「喔!歐陽太太…。」

曾經有個輔導的個案,這位太太在子女長大後為了不願成為黃臉婆,回學校繼續研讀她年輕時的專業科目。在她拿到工商管理碩士學位(MBA)的畢業典禮時,她的先生也得到學校頒發的感謝狀。因為學校認為,沒有家人,尤其是配偶的支持,他們這些「老學生」不可能順利完成學位。但當這位先生看到太太的畢業證書上居然沒有用他的姓氏,而氣得七竅生煙,甚至懷疑太太有了學位之後可能對他不忠,而紅杏出牆。為了先發制人,他要訴請離婚,兩人鬧得不可開交。當然,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姓氏之爭只是導火線。

有了前車之鑑,在移民美國後也入境隨俗。結婚的女人都是使用夫家姓,但是我不願意放棄養育我,培育我數十年的娘家姓,何況中國人「坐不改名,立不改姓。」為了表示不忘本,我的名字變成了堂堂煌煌一大串的五個中文字,再加上取個英文名字以方便美國人的正確發音。英文名字的排列次序與中文不同,名在前,姓在後,這下麻煩可大了。

最先碰到頭痛的是與銀行的來往,那些「洋人」忽視我在名字上所寫的逗點與短線 (hyphen),將我的名字隨意排列組合,每個帳號均有不同的名和姓,每次存款、提款及每月銀行的報表,都要煞費周章地解釋到口乾舌燥,甚至要提示有照片的身份證明以驗明正身,才能過關。

我曾試著幫助他們分辨,甚至捨短線而將明明是兩個字的中文名,其英文拼音理應是分開的,我卻硬是全部把它們連在一起,改寫成一個字,用洋名當名字(first name),本姓及中文名放在中間(middle name),而夫家姓則成為正式的姓(last name)。但如此地精心安排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,到下一次的存款、提款及銀行的報表仍然錯誤百出,常喟嘆這些銀行辦事人員怎麼還是不能為我「正名」呢?十分挫折!真想開罵他們是「蕃仔」。

這姓名之戰花了我好幾年的時間,受了一次再一次的教訓,解釋得筋疲力盡,最後不得不背叛娘家姓,將其從姓名中剷除,留下英文名,中間縮寫名(middle initial),及將兩個字的夫家姓寫成一個字,每次還得小心翼翼地寫個大O,但仍常被錯誤地打字成D,或Q。在駕照、綠卡、公民證、學生證、博士畢業證書、甚至我的專業執造證書,都出過差錯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更正過來,真不知道是嫁錯姓了,還是…??(算了!沒力氣再罵人啦!)

改名換姓後平安了一陣子。有一天接到一位老同學的電話,她已經移民來美國三年多了,她一直在找我,遍尋電話簿毫無蹤影,最近才由另一位老同學處得知,我與她就住在同一個城市。電話一接通她就劈頭破口大罵:「妳這人真沒有意思,數典忘祖,改名換姓。妳怕老同學來投靠妳嗎?妳以為叫個洋名洋姓(寫成一個字的英文拼音的夫家姓已面目全非,不再是她所熟悉的『歐陽』),做個隱形人,我就找不到妳了嗎…?」

電子郵件在我們那個世代的大學生是沒有的。離開台灣後,起先還靠書信與一些老朋友來往,但後來因為生活忙碌,再加上自己及許多朋友都數度搬遷,因此失去聯絡。突然遭此一頓責罵,百口莫辯,也許也是罪有應得吧!(因為懶,沒有繼續追蹤聯絡老同學們的行蹤。)唉!姓名之累何時了?!

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

您生氣了嗎



人是有情的動物,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七情六慾,在不同的情境下,以不同的方式顯現出來。人的任何情緒都有它不同的作用,就像汽車內的顯示版,當某一個紅燈亮了,就是在提醒我們要檢查車子,看看那個部份有何毛病,趕緊修護,否則就有更大的麻煩要發生。情緒也是一樣,不理會它,或壓抑它,它就會在你的身體健康上、人際關係上、做人處事上、或家人相處上找麻煩。

憤怒是一種很強烈的情緒,這股強大的能量曾將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炸毀,也使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發生有史以來最悲慘的校園血案。我們常聽中醫說,肝火旺的人容易動怒。如果從中國造字上來看,「憤」由「心」和「賁」合成,「賁」者,「快」也。古人稱勇士為「虎賁」,因為他們勇敢,而且能走得很快。所以一個人的怒氣,也常常會來得很快,有的也能去得很快。「怒」則由「奴」和「心」組合而成。消極的說,為奴者當然心有不平,雖然也許不敢表露出來,「生氣」是難免的事。「生氣」在積極方面,我們可以解釋是一股活生「生」,充滿活力的「氣」。我們也可以從英文「情緒」這個字來看。「emotion」是由一種能量(energy),一種動力(motion)所組成,當我們「心有所感」,或「為心所動」時,我們自然就生出力量來,付諸行動,許多偉大的情操也由此而產生出來。

因此,憤怒是有它正面和負面的作用。正面的作用在告訴你,你已經受傷了,或受到威脅。憤怒能保護你不再受更深的痛苦與傷害,它給你力量,使你離開那困難的情境(所謂「憤而拂袖離去」),並且不否定、不矮化、不貶抑、不看輕你自己,而向更有尊嚴和自信的方向成長。然而憤怒的負面作用,也可能使你向外攻擊、諷刺、批評,甚至恐嚇別人;或向內攻擊自己,以孤立自己,隔絕與外界的接觸,來自我保護。但是如此的防衛機制(defensive mechanism),卻會很容易讓自己變得沮喪、憂鬱、自唉自憐、責問「為什麼是我?」,責怪都是別人的錯,不能為自己可能的錯誤行為負責。清楷(另一篇「情殺」的男主角)的怒火可謂充分地發揮了它的負面作用。

其實憤怒常常是表面的情緒,在它底下常隱藏著挫折、屈辱、受傷、不被瞭解、不被接納、不被尊重…等較深的情緒存在。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認識自己怒氣的真正來源,才能掌控它,並適當地表達它。有人可能以為他可以不在乎,或忘記這些負面的經驗。但事實上這些負面情緒並沒有真正的消失,它們只是累積起來,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現。清楷對佩貞(清楷的妻子)的冷嘲熱諷,對家庭生活毫無樂趣的疏離感,可說是憤怒變了容貌的展現。

因此,怒氣最好是透過適當地表達來疏導它。要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怒氣,首先要對自己有相當的自我肯定,才能不亢不卑、不誇張、不縮水、不多不少地正確表達。尊敬自己,也尊敬別人的權益。你需要內在的冷靜,才能把自己的觀點和所需述說清楚。這方面可經由控制呼吸、心跳,或運用想像力的放鬆練習來使自己冷靜下來,再有效地去表達、溝通之後,才能把怒氣轉化為較具建設性的行為。

如果深入探究一個人的憤怒,我們常常可發現,其實與其生長背景有密切關連。在一個充滿暴戾氣氛的家庭,在屢次經歷失落、嫉妒、苦澀、遭人誤會、陷害、羞辱、背叛、出賣 … 的打擊,而未能化解的受傷心靈,均容易習慣性地不當表達憤怒。(如上所述的負面作用。)接受心理諮商,治癒傷口,能夠帶來希望與耐心。有了開放、接納的心,也就較能享有內在的安詳與平和。所謂「心隨境轉」,其實就是人性。很遺憾地,清楷在過去的生命中沒有機會去治療這些埋藏很深的傷口,以致鑄成他對瑞龍(「情殺」中佩貞的外遇對象)「重傷害」的行為。

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徳曾說:「任何人都會發怒,這很容易。但要針對適當的人,表達適量的程度,找到妥當的時間,有恰當的原因,用妥善的方法去生氣,卻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。」多麼有智慧的箴言!

永恆的舞台


黃禾青



大約十年前我還在紐澤西的時後,被邀請參加了「夫婦懇談會」的活動,因而認識了歐陽楊梅玉女士和她的先生,歐陽先生告訴我,梅玉女士在親職教育上有很多豐富的經驗。那時,我真的很想從她那兒學習這方面的知識,後來我也認識了他們的兩個兒子,由他們務實認真的態度,和兄弟之間的友愛,使我更加欣賞梅玉女士在親職教育上的「知行合一」,於是邀請她到中文學校來為家長們舉辦親職講習會。我後來離開了紐澤西,六年後在一個巧妙的機緣裡,再度與梅玉女士聯繫上,得知她完成了博士學位,卻也因眼疾,成為法定視瞕人,不能繼續工作將所學貢獻於教職。我心中為她感到惋惜!但她的堅強和接受事實的態度卻使我深深佩服,她仍是懷著極大的熱忱,要實踐推動華人的「社區心理保健教育」的理想。我剛好正在為一個構想找材料,於是我再度打電話給她,邀請她來參與我的計畫,製作一套親職教育的有聲光碟。經過我耐心地解釋這個企劃案的目標與作法之後,她終於信任地把時間給了我,讓我為她的演講錄音。將近兩個月的努力之下,我們錄製了十八個講題,她由淺入深的分享在親職學習上的學、經歷,其中細膩與巧妙的心思,個案的舉例與分析,不僅條理分明,而且奇招連連。她無私的分享自己在親職上的成長經驗,也苦口婆心地鼓勵父母親們要懷著不滅的盼望去耕耘這片親情園地,活潑前進,做個稱職快樂的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。

兩個月來,我坐在我的小小工作室裡,透過網際網路,專心地為歐陽博士錄音,隨著她的演講內容而重新地反省過去二十年的親職過程,我自認為是一個願意用心做好親職的人,雖然不斷地尋找資源來幫助自己做個稱職的母親,但我發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的不足與缺失。那時的我做為一個留學生,而後職業婦女,在遠離親人的環境裡,要教育和養育幼小的孩子是很費力的。在那個時候,如果能聽到這些親職知識和學習到建立親子關係的秘訣,我就能夠避免許多錯誤,我的孩子們可以更少受到那麼多不必要的傷害,他們會是更加的健康、快樂。此外,我原以為當孩子們長大離家後,我的這本父母經就可以劃上句點了,聽完歐陽博士的整套親情園地的演講之後,我卻發現家庭是一個永恆的舞台,要做好兒女們或晚輩們的陪伴和諮商者的角色,我需要有「永續成長,終生學習」的精神和態度,來更新親職的知識,隨著時代的腳步,與他們同步成長,並與他們融合在當下的文化裡。我相信這樣的理解下,我可以與他們建立更親密的關係,藉著良好的互動來協助他們在人生各個階段上的成長。多麼希望我人生中所看到的美好也被他們看見,我所認識的真理也被他們認識到,我所信靠的耶穌也成為他們的信靠。

歐陽博士的親情園地共分三個系列,豐富的內容長達二十六個小時,在她的允許下,我把一部份內容貼到這個網站上 http://www.esnips.com/web/OuyangParenting,不收費也無需會員制,歡迎自由上網收聽。時光易逝,轉眼間兒女們長大,就要離開父母,獨立地闖蕩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。但願您能撥出時間,與您的子女們同享這個暑假的片刻,建立親密的、堅固的親子關係;也願這一部份的演講內容,幫助您認識子女們心靈上的需要。最後,我要以感謝的心期勉歐陽博士:當肉體的視力衰竭時,往往也是心靈的視力舒展的開始,預祝您「推展華人社區心理保健教育」的夢想,在這個永恆的舞台上展現,使更多的家庭得到造就!

註:本文節錄自在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教授網路設計的Dr. Lisa Huang的「永恆的舞台」

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


撈到一頓飯


今天慕道班輪到李弟兄主講,題目是有關天主教會的歷史。因為當天晚上有慶祝神父八十大壽的餐會,因此留下來參加慕道班的人數比平常「茂盛」。看著五大張雙面的講義,龍飛鳳舞地又寫、又畫、又有填充題,可見李弟兄的確是花了一番心思整理出來的。

像「教會歷史」之類的題目,如果依教科書照本宣讀,保證會是最好的催眠曲,讓人人都夢周公去了。但李弟兄發揮他「搞怪」的長才,將慕道班當同樂會一樣,賣力演出,寓教於樂,一題題的搶答題不斷出籠,他宣稱答對的有獎。看到他的桌上有一大包金光閃閃的東西,以為獎品是「黃金一兩」,原來是花生糖一顆!(真是名不虛傳的吝嗇鬼!)。對不起,太早下判斷了!精彩的在後面──最後答對最多題目的人可抽籤。一張是贏得特權,可以和他握手(真臭美!不知他洗手了沒有?說不定手上還抹芥末呢!)──哎!本性難移,又下判斷了!天主聖言的教誨全拋諸腦後,罪過!罪過!另一張籤是他請吃飯(這可是「號外級」的大新聞一條!)

本來想要展現「勤讀聖經」的功力,爭取百分之五十的機會,撈他一頓飯吃,誰知大多數的題目都是一些年代問題,如:「教會在哪一年創立」、「米蘭詔書何時頒發」、「第一(二)次梵諦岡大公會議何時召開」…等。平時就常被外子戲稱是「數字低能兒」的我,對於這些問題當然是「莫宰羊」,連亂猜都矇不到邊。沒想到外子倒是運用他「數學大王」的自戀稱號,花生糖一顆顆往他身上砸過來。好不容易等到李兄問了:「十五世紀時,教會最重大的缺失是什麼?使得馬丁路德神父離開天主教會,另創基督教。」哈!不是數字問題,趕快舉手搶答:「販賣赦罪卷。」總算吃到一顆花生糖,沒有白白罰坐兩小時,值得!值得!

最後判決的時刻終於到了,每個人數數自己面前的花生糖,或花生糖包裝紙也算(李兄很仁慈,如果你貪嘴吃掉了也沒關係。)結果,外子居然膽大包天地贏了德高望重的「助教」──葉媽媽,真不懂得敬老尊賢之道,該打十大板!李兄不幸,讓外子抽到了「請吃飯」的籤。問他:「可不可以不和你吃飯,折換現金?」──財迷心竅,很過份吧!答案是斬釘截鐵的:「不行!」

到達餐廳參加神父的慶生會時,外子和李兄搶著繳錢,李兄義正詞嚴地說:「看不起我呀!」中國人的這套說詞可擲地有聲地嚇人!不敢堅持。楊兄在一旁對李兄「落井下石」地說:「那就買一送一吧!」我拍手讚成。李兄回敬楊兄一句:「你要當co-sponsor,我不反對。」眼看得寸進尺無望,仍不死心地追問:「下次你什麼時候再教慕道班呀?」李兄大概嚇出一身冷汗了!顧左右而言他。

在此給慕道班的講師們一個良心的建議──「看好你們的荷包」,否則會被像我們這樣「人心不古,蛇吞象」的「假慕道友」,窮追不捨地想要再撈一頓飯吃。